每天都觉得自己很累,什么都不想做,也没什么胃口,可是整个人却虚胖浮肿的,肚子上肉怎么减都减不掉。难道真的是“喝水都会胖”,其实很多妹子有这种情况,大部分是因为体内湿气太重了!
大家可能很好奇,我们平时并不经常接触水,湿气从哪里来?
1、白天洗头未干就出门,晚上洗头未干睡觉,这时候湿气就容易入体了;
2、刮痧拔罐后8小时内洗澡,养生容易变伤身;
3、习惯性运动后大汗淋漓未消汗后沐浴,湿气直接从毛孔进入;
4、衣服湿了未及时更衣,湿气由此悄悄渗入;
5、雨后未及时添加衣服,寒气入体;
6、潮湿的环境也是湿气的主要来源……
当身体被湿气侵袭后,就象下雨天穿了一件淋过雨的衣服,感觉身体重与不舒服。
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湿气来源,还有很多其他的来源,我们都知道很多食物有去湿气的效果,其实很多时候也能加重湿气!
立秋后,4种水果堪称“湿气王”,若管不住嘴,湿气会“满”出来:
1、西瓜、香瓜、黄瓜
西瓜、香瓜、黄瓜都是驻湿的瓜果,容易造成体内湿气淤积,加重湿热症状。所以,湿气重的人最好不要吃这些瓜果。
2、柿子
在中医上认为,柿子也属于寒性的物质,除了寒性的特点以外,成熟的柿子糖分还很高,这样的水果不光是湿气重的人要适量而宜,对于糖尿病患者也不能多吃,浅尝辄止即可。
3、火龙果
火龙果偏凉,面色苍白、虚寒体质。经常腹泻的人是不宜多吃的。湿气严重的也是不能吃的,尤其是例假期间有水肿的女性,这是湿气重的一种表现,有这种情况要格外注意。
4、香蕉
经常吃香蕉会加重身体当中的湿气,香蕉算是一种寒凉性的食物,如果吃太多的话就会导致身体当中的湿寒比较多,尤其是本身就存在有湿气重的人,更应该注意在平时尽量减少吃香蕉。
特别是现在,天气或阴雨潮湿或秋燥高热,很多人还会觉得口舌生疮,头重脚轻那就要警惕湿气入体了!
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,有2个判断标准:
1、舌头边缘有锯齿或者有白白的舌苔;2、大便溏稀不成形,粘连在马桶壁上,很难冲干净
就像下面这种:
湿气重,从头到脚都受伤:
1、头部:湿气侵入头部,则出现头晕、犯困、头重如裹。
2、胸腹部:湿气滞留胸腹部,则出现胸闷、胃胀。
3、消化道:影响食欲,不想吃东西,还会出现口臭,大便不爽,易粘马桶壁。
4、泌尿系统:体内湿气重,且喝水较少时,小便排出不畅,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。
5、关节:湿气侵入关节,则关节酸痛、沉重、活动不利,痛处固定。
6、下肢:湿气侵犯下肢,可出现下肢水肿、脚气等症状。
7、皮肤:湿气过大会刺激皮肤大力散热,痤疮、皮炎、湿疹、癣都会不请自来。
以上占的越多,表明湿气越重,若占了4个以上,就要祛湿了。
秋季湿气当令,人体中的脾此时最旺盛。湿在中医里又叫“阴邪”,而脾为至阴之脏,喜燥恶湿,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。
于是,一年一度的「祛湿」大计又提上了日程,说到祛湿,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红豆+薏米这个传说中的“王炸”组合?
然而,不少人喝来喝去,还是整天困倦、脾胃差,甚至便秘、拉肚子,湿气不减反加重,怎么回事?
多半是没用对祛湿药材!
红豆薏米水中的“红豆”,其实是赤小豆。
红豆基本上没有祛湿作用,就是一种普通食品;而赤小豆则药食同源,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。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赤小豆和薏米为祛湿双雄!
老中医推荐:准备:赤小豆、红豆、薏米、芡实、橘皮、栀子、大麦、荞麦、蒲公英,配制成茶包,开水冲泡5分钟,每天喝一杯,无湿一身轻!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
薏仁是湿气的天敌,它健脾去湿、利水消肿。芡实,味甘性平,可以补脾止泻,除湿止带。赤小豆薏仁等,9种精选食材,加速排湿气。体内湿气大的,每天用80度以上热水冲泡
赤小豆薏仁茶,内含赤小豆、薏仁、茯苓、栀子、芡实等9种食材,是湿气的天敌,湿气严重的每天2袋,现在买三送一,正好一个周期!
点击下方蓝色字体可获取同款茶包:
而且脾主运化,对水液有吸收、转输和布散的作用,所以祛湿一定要健脾,增强脾脏运化功能,增强祛湿效果,产生良性循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