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气是万病之源!中医里有六淫邪气,分别为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。其中,湿为阴邪,易伤阳气,淋雨涉水、汗出当风、贪凉露宿,会使外界环境中的湿邪引入体内。
俗话说,“千寒易除,一湿难去。”在致病的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这“六淫邪气”中,中医最怕“湿邪”!别以为“湿邪”仅在夏季“猖獗”,在这个寒冷的冬天,也要当心湿气入侵身体。
冬天湿气重的表现
1
头部沉重四肢乏力
湿性重浊,其特点就是沉重,失眠,记忆力下降,易怒,烦燥。
2
胸腹胀满小便不畅
湿为阴邪易滞留脏腑,阻碍气血运行致脘腹胀满,脾胃功能失常。湿邪停于下焦,则小便短少而不舒畅。
3
口中发黏舌苔腻
感受湿邪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口中发黏。
4
下肢浮肿便溏泻
常表现为下肢浮肿,朝轻暮重,大便不成形,而且粘滞,便完后感觉不爽。
5
脚缝痛痒
脚缝痛痒难耐,起水泡甚至溃烂。
寒湿是万病之源
寒为阴邪,易伤阳气。淋雨涉水、汗出当风、贪凉露宿,会使外界环境中的寒邪引入体内。常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,可致寒从内生,造成体内阴气过剩,阳气受损。
表现为怕冷,易腹泻、感冒、浮肿,身体乏累,口唇色淡,尿频、尿量多,睡眠和食欲都很差等。
寒主收引,其性凝滞。寒邪入侵皮肤表层则表现为风寒感冒,出现恶寒无汗、颈项发紧、周身疼痛等症状。
入侵经络关节则导致筋脉拘挛,肢体伸屈困难、疼痛;进一步入侵至脏腑,则伤及阳气。而且,寒邪容易与湿邪和风邪结伴,形成风寒与寒湿
中医讲“千寒易除,一湿难去”,意为寒湿更伤身体,如风湿性关节痛的主要祸因就是寒湿。
另外,体弱的人更易遭受寒湿的侵袭
中医认为,“虚则寒,寒则湿,湿则凝,凝则瘀,瘀则堵,堵则瘤,瘤则癌。”
意思是说,体质虚弱的人,阳气不振,难以祛除寒邪,进而湿气侵袭,以致血运不畅。尤其是久坐不动的上班族,容易出现寒和瘀的双重特征。寒气引起气血瘀滞过久,则形成有形的肿块,表现为肿瘤。
身体有两个“祛湿”口
1
阴陵泉:健脾化湿
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,而脾有运化水湿之功,在临床上,阴陵泉有“健脾利湿第一穴”之称,可用于各种水肿、黄疸、心胸痞满、小便不利之症。
日常可通过按揉、刮痧、热敷等操作,刺激阴陵泉穴,从而达到健脾祛湿的效果。
2
委中穴:畅通水道
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,而膀胱经作为人体的祛湿排污通道,委中穴是这个通道的排污口,如果此处不通畅,湿气便排不出去,就会导致关节炎、腰痛等疾病的发生。
具体操作:每周或隔周腘窝处连续拍打5~10分钟,会出现青、红、紫、黑等类似刮痧时候的出痧反应。
同时拍打腋窝的极泉穴和肘窝的曲池穴,能增强祛湿效果。
拍打穴位
01
按揉
每天坚持按揉10分钟左右。同时,可配伍按揉足三里穴、承山穴、丰隆穴3穴。
按揉以上穴位时,会有明显的酸胀感,坚持按揉一段时间后酸胀感减轻,这是湿邪渐散的征兆。
02
刮痧
取刮痧板,在阴陵泉上涂上刮痧油。然后,施行刮痧。力度由轻到重,以耐受为宜,刮至皮肤发热、发红即可,建议隔天进行一次,刮2至3分钟为宜。
可配伍刮血海穴、丰隆穴、承山穴3个穴位。
03
热敷
调理时长每个穴位15-20分钟,经常热敷,可把湿毒和多余脂肪排出去。
热敷取穴:中脘穴、阴陵泉、丰隆、复溜穴
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很好地祛湿,无论是按揉、刮痧还是热敷都很适合。如果您目前对湿气感到困扰,那么一定要试试!